"朱壩小魚鍋貼",是洪澤湖漁民在長期的湖上生活實踐中,在眾多的因湖而宜的飲食習(xí)慣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獨特的名肴。"朱壩小魚鍋貼"起源很早,久負盛名。
正宗的湖上漁家"朱壩小魚鍋貼",魚是"小魚",通常體長一二寸,鍋是鐵鍋,急火燒之容易快熟,面和得較稀,貼在鍋邊總要往下墜,就"塌"下來了,熟后上簿下厚,故叫"鍋塌"。傳統(tǒng)的做法是:用剛捕到的小魚,洗凈后去鱗剖腹,取出腸膽等內(nèi)臟,隨即用清澈的湖水燒煮。同時和上一些面糊,在鍋的中部四周貼上一層簿餅,餅底平水,或入水半寸,火燒水沸、湯汁四濺,故熟后餅底邊有一溜子沾有魚湯。乍一揭去鍋蓋,面餅沾著魚鮮,魚兒帶著餅香,鮮香
美味撲面而來。"小魚",魚小,魚鮮;"鍋塌",餅脆、味香;"魚湯",鮮美、爽口。用"鍋塌"蘸上魚湯食之,間品"小魚"鮮香,頓感魚香肉嫩,湯鮮餅脆,足令品嘗者口津橫流、舉箸稱贊。所有這些,只不過是湖上漁家的普通飯,不但省時省事,而且兼顧了"飯菜一鍋熟"。現(xiàn)在,只要漁家的近親好友到船上來,往往在早晚飯時常用此法待客,尤以臨淮、半城、尚嘴、老子山、前碼等一帶湖上為常見。
近來年,"朱壩小魚鍋貼"又有新的發(fā)展。其做法已很少"一鍋熟"了。普遍是將"鍋貼"、"活魚"分鍋做。"鍋貼"也不是貼在鍋上,而是在鍋邊攤成"簿餅"。講究的再在面里放上芝麻、羅卜絲,或改用玉米面、高梁面等做成不同品味的"鍋貼"。有的吃前將"魚湯"涂在"鍋貼"上,也有的吃時用"鍋貼"蘸"魚湯",這樣食之既有原"韻",又添新味。夾著香脆的"鍋貼",蘸上鮮濃的"魚湯",你就會感到有說不完道不盡的生活韻味。即使宴席已盡尾聲,你的情趣會依然如初,即便你離家千里之遙,也會令你留連忘返。不過,你如果有閑情逸致,還是請您到洪澤湖中的魚船上,或者洪澤湖岸邊的漁民家,嘗一嘗真正朱壩小魚鍋貼的味道,那才是地道正宗"小魚鍋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