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的推廣者是巴爾托洛奧.克里斯托福里,他是意大利佛羅倫薩美第奇家族的一位樂器制作師。1709年,他以撥弦古鋼琴為原形,制作出一架被稱為具有"強弱音變化的古鋼琴"他在鋼琴上采用了以弦槌擊弦發音的機械裝置,代替了過去撥弦古鋼琴用動物羽管波動琴弦發音的機械裝置。從而使琴聲更富有表現力,音響層次更豐富,并能手指觸鍵來直接控制聲音的變化。在克里斯托福里的一架鋼琴出現后的一里,撥弦古鋼琴仍為人們所應用,但更多地是為演奏特定作品而使用。故以弦槌代替撥弦發音就成為當時鍵盤樂器的主要特色,亦是鋼琴的標志與象征。
1709年后,克里斯托福里又進一步改革了原來擊弦機的結構,他在這部機械中安裝了一種與現代擊弦機的復震杠桿系統近乎完全一致的起動杠桿,使擊弦速度比原來加快了10倍,而且可以快速連續彈奏;音域也增加為4組;可以說這就是現代鋼琴的雛形。他的這一發明為以后的鋼琴制作師們打開了通往成功之路的大門。但遺憾的是,克里斯托福里的發明并沒有得到他的意大利同行們及當時演奏家們的注意,卻在異鄉得到了繼承和發展。
鋼琴在18世紀的歐洲有著相當顯赫的位置,在鋼琴的制造也從兩百多年前就已開始。
1886年,上海謀得利工廠正處于開辦初期,急需一批技術較高的木工與油漆工,一個偶然的機會,在外輪上干木工的寧波巧匠被英商發現,他就是被鋼琴行業稱為"祖師爺"的毛文正。
1890年,從寧波來的工人逐漸增多,產量大增。在英商謀得利偷學到技術的華工紛紛自立門戶,上海出現了一批民族鋼琴作坊(不過初期的業務以鋼琴修理為主)。
至20年代末,上海的制琴廠商有20家,其中風琴廠13家,鋼琴廠7家(包括修理)。的現代鋼琴制造業始自建立之后的1950年。當時的北京新鋼琴廠(北京鋼琴廠的前身)于1950年10月制造了完全由自己生產的一臺國產立式鋼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