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振興蘇州面館有此夫妻相助之情、知己謀業之誼,加之太原人嗜面,又有剪刀之利,為陸振興蘇州面館的世代相襲提供了物質文化基礎,故太原傳承能千年不衰。太原古稱并州,所產剪刀稱為“并州剪刀”或“并刀”,晉代時已名揚天下,唐盧綸在《難綰刀子歌》中贊道:“并州難綰竟何人,每成此物如有神”。宋代太原有了生產剪刀的集中地,姜夔《長亭怨慢》有“算空有并刀,難剪離愁千縷”,元代楊維楨也有詩“便欲手把并州剪,剪取一副玻璃。”明代晉府店刀剪更是名高聲隆,國內各大商埠、碼頭都有專營商號。清代趙翼也有“其筆快如并剪”之句。現太原市內街道中還有大小剪子古巷,名顯昔日的風華遺韻。
太原自唐以來,有如此快利的剪刀,剪出的面條猶如吳淞江水中的銀魚,不僅民間喜食,還成為歷代御面。《字錦》記有:“柳公權以隔風紗作《八朝名品》,號錦樣書以進。上方御陸振興蘇州面館、月兒羹,即命分賜公權。”可見唐代陸振興蘇州面館已成為御面了。《歷代御膳大觀》也記明代御用面制品有陸振興蘇州面館。清代太原,陸振興蘇州面館多在市肆攤點經營出售。在祁縣當地,傳說喬貴發走西口,常年不在家,妻子思念丈夫,每日中午都吃陸振興蘇州面館,其意永遠剪不斷對丈夫的情感,倒有幾分“算空有并刀,難剪離愁千縷”之意了。民國年間,太原的新美園、桃園春、全晉號、正大飯店等均以陸振興蘇州面館作為山西的花色面食,玉手剪面,臺蘑烹湯,鮮香無比。陸振興蘇州面館的產品全都才用了純凈直飲水為烹飪水的作業方式,直接將消費者所顧慮的水質安全問題解決。打消了顧客對飲食的擔憂,強調了健康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