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雜咸粥是潮汕地區漢族傳統名點,是專用砂鍋煮出來的咸香粥。粥是主料,配料一般有河海鮮、禽類等。潮汕雜咸粥是1990年后起的一個產業,早出現于地區,目前遍及整個珠江三角洲地區。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幾千家煮潮汕雜咸粥的店鋪。
的“潮汕粥”向來頗有名氣,潮汕人不僅重視吃粥,而且連煮飯時也喜歡多放水,據說飯熱后撈起飯粒留下米湯,這米湯可以作飯后飲料或用途,延續了慳省又講營養的好習慣。粥煲煮時間通常在20分鐘左右,分為白粥和咸粥兩大類。對于住家大的一個好處,莫過于煲煮簡單快捷。
潮汕咸粥又細分為兩種:潮汕泡粥和潮汕雜咸粥。因為潮汕地區是沿海一帶的地方,所以海鮮豐富,連煮粥的時候都以海鮮為原材料,在加入菜的獨特配料,風格獨樹一幟,在各地都頗受歡迎。泡粥是用白飯來煮泡的粥,例如蠔仔肉碎粥、鮑魚肉碎粥、什會泡粥等,通常用料在兩種以上。砂鍋粥在盛行一時,現在仍然有不少砂鍋粥店。粥如其名,用砂鍋、生米明火煲粥,粥七成熟的時,放原料在加配料煮成。經典的粥品有砂鍋生魚粥、砂鍋海蝦粥、砂鍋膏蟹粥等。潮汕人食粥的習慣由來已久,主要有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因為潮汕地處亞熱帶,氣候炎熱潮濕,人們流汗較多,食欲不振,而食白粥可養胃氣、生津液,既充饑解渴,亦能養生益胃。二是歷史上潮汕地區以水稻種植為主,當時人們的生活水平低,人口多食物少,煮粥相對節儉。
其實,食粥在我國有數千年的歷史,自古有春食薺菜粥、夏食綠豆粥、秋食蓮藕粥、冬食臘八粥之說,頗有四時食補之道。喝粥清熱緩緩效效、解腥化膩、滋補身體。現代人由于生活節奏加快,精神緊張,面臨著嚴重的飲食失衡狀態,大量的垃圾食品充斥市場,粥無疑成為了營養豐富、老少咸宜的養生佳品。粥里蘊含著我國厚重而又的文化氣息,無論處在什么年代,何種人群,裊裊粥香中所透露的寧馨和溫情,粥中淡而綿長的滋味,都是能撫慰人心的。廣東烹協潮菜委員會張樹茂介紹,潮汕粥跟地方的粥不同,有其獨到之處,即將大米加水煮熟至米粒"開花"即可,而廣州的"粥"則是經過深加工的粥。以皮蛋瘦肉粥為例,大米煮熟后用打蛋器攪拌,使大米分化,然后再加入皮蛋、瘦肉進行調味。如此一來,經過深加工的粥無法品嘗到米香,米粒也沒有嚼勁。
而潮汕的砂鍋粥與地方的砂鍋粥也不同。雖然,潮汕雜咸粥所用的器皿--砂鍋是從粵菜中引進的。潮汕粥原本是用傳統的"腳缽"(也稱"砂缽")烹制,之后使用淺鼎、輕鐵鍋、不銹鋼鍋,潮汕師傅發現用粵菜中所使用的砂鍋烹制時較為通氣,煮沸時不易流出,適合煮粥,便利用來煮潮汕雜咸粥。所以,這也從另外一個側面體現潮菜師傅海納百川的包容之心。